低密度快虾模式的技术难点就是如何让虾快速长大的同时又不发病。下面介绍低密度快虾模式的技术关键点。
技术关键点一:放好苗
放快大又健康的好苗,保证成活率在70%以上
1、放苗前做水时间要短:最好4天内把苗放下去
进好水后中午放硫酸铜1.5斤/亩,下午放海联科水卫士2包/亩,两天后就可以放苗。从外河水引入虾塘后,一般的规律是:藻类在开始几天缓慢繁殖,三天后加快繁殖,光合作用强,pH偏高;虾的天敌(如蝌蚪、蜻蜓幼虫)的卵也是两三天后开始孵化,7天左右进入高峰。有经验的养殖户都知道珠三角的pH一旦超过9.0,放苗的成活率就会下降。如果虾塘在进水后能够很快放苗,虾苗的成活率受到pH和天敌影响就很小,会有较高的成活率。
但是很多虾塘不是很适合尽快放苗,比如进水后容易爆发蓝藻,水体污染大病菌多,地下水重金属多,氨氮和亚盐超标。前两种其实好解决,预防蓝藻可以用1.5斤/亩的硫酸铜,而病菌多不一定非要用大剂量的漂白粉或强氯精才能处理好。很多养殖户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大剂量消毒剂把病菌减少到很低水平再放苗成功率会提高。其实不然,因为在虾塘环境中用再大剂量的消毒剂都不可能把病菌灭绝,而虾塘的底部环境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是很容易又超标的。所以比较好的方法就是用余氯残留低,正常剂量的消毒剂把病菌减少到相对安全的数量就行了。第三种只能建议用海水来代替地下水来提高水体盐度。
2、放苗前提高镁离子:每亩泼钙镁佳0.5包
珠三角大部分塘镁离子浓度低于80ppm,钙离子大部分浓度在100pmm左右,而白对虾对于镁离子和钙离子浓度的比例最佳是2:1到3:1,淡化养殖镁离子浓度最好在120ppm以上。可以说在珠三角地区镁离子是严重不足,这会导致虾调节渗透压的压力过大,消耗过多能量使体质变弱,也会导致虾脱壳不畅或硬壳慢,容易感染病菌及体质变弱。虾苗从苗场放到虾塘后,虾苗会由于镁离子严重不足导致虾体质下降,壳难硬,本来体质比较差的虾苗会无法适应新环境而死亡。高盐度的水体镁离子浓度高,镁钙比例高,这就是为何高盐度总比低盐度成活率高的原因。所以放苗前一天泼钙镁佳,可以提高5%到10%的成活率。
3、放苗后保持藻相稳定:具体操作在后面技术点。
技术关键点二:使用功能料
小于100条用虾多多,大于100条后用虾大大
前期使用虾多多,保持肠道和肝脏健康
由于虾多多主要针对虾肠道及肝脏健康添加了发酵产物及中草药,所以保证能快速加料的同时还能保持虾的健康,足料投喂成为可行;
后期使用虾大大,快大增肥及硬壳
缩短养殖周期,冬棚可以提前十天上市,白水塘可以提前五天上市,对快虾模式有很大的支撑。
投喂技巧:清缯前足量投喂,清缯后大胆加料
以30万苗为例
投喂量:放苗后每餐喂5斤,第5天加料到每餐7斤,第10天加料到每餐8斤,15天加料到10斤每餐,20天15斤每餐。建议25℃以下,投喂2餐;高于25℃,每天投喂3餐。
料罾:每餐投喂在40斤以内,料罾约放1两-1.5两饲料。40斤以上放2-3两饲料。
控料时间:清罾后2.5-3小时。
清缯前喂料很足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刚放苗时虾苗活动能力差,吃到饲料的机会少,如果吃浮游生物或底泥,肠道会比较细,所以特意多喂一点,让虾苗尽可能吃到多一点的饲料。这样可以把肠道撑大,肠道粗的虾吃料快,为清缯后加料打基础。
二、在清缯前让其习惯吃多点料,这样清缯后能适应大幅加料的节奏。否则清缯前平时虾吃得少,清缯后加料过快,虾的肠道和肝脏适应不了,压力过大,虾易发病。
技术关键点三:病害防控与保健
病害防控技术方案和动保产品支撑
不管是用哪种模式养虾,虾发病都是受到抗病力和病菌这两个因素综合引起的,即当水体或虾体内的病菌数量和毒力超出了虾抵抗力的时候虾就会发病。而环境包括水环境和底环境极大地影响虾的抗病力及水体里和虾体内病菌。
防病的关键
1、水要稳:藻相稳定虾应激少,抗病力就好,藻相稳定也会带来菌相的稳定,病菌保持在较少的数量。
2、虾要壮:主要肠道和肝脏健康、壳够硬,抗病力强。
3、底要净:底部如果有机物得不到及时分解或氧化,就会产生氨氮、亚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对虾有严重的伤害,导致抗病力急剧下降,也是病菌繁殖的温床。